優寶教育緩解小升初擇校焦慮 需調整小升初公共政策
優寶教育緩解小升初擇校焦慮 需調整小升初公共政策
“真的一不留神,就跟不上節奏了。前天說密考,昨天說面試,今天說培訓,一會又講未來職業規劃?!敝两?,家長冼女士有點糾結,在家長群中有種被“牽著鼻子走”的感覺。近段時間,隨著教育部門減負和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種種措施實施以來,各種機構加強了自查自改,但活躍在網上的大大小小家長群,卻一直暗流不斷,充滿緊張、忙亂與焦慮(南都教育周刊昨日報道)。
“小升初”家長群在販賣焦慮,這是輿論很容易得到的判斷。但進一步分析會發現,家長本身面對“小升初”就十分焦慮,“小升初”家長群更準確的是在進行焦慮營銷,而家長本寄希望于通過家長群緩解焦慮,但沒想到變得更加焦慮。要緩解家長的“小升初”焦慮情緒,從短期看,必須調整民辦學?!靶∩酢闭?,做到招生政策、信息公開,而從長期看,則需要通過做大優質義務教育“蛋糕”來滿足家長上好學校的需求,而不只是在分現在的“蛋糕”上做文章。
家長為何要入“小升初”群,不過是想了解新政實施后,各校的具體招生政策。比如,雖然政府教育部門明令禁止“密考”,但會不會有學校依舊有“密考”,家長擔心錯過“線索”;再比如,雖然政府教育部門對學校的“小升初”面談內容有明確要求,嚴禁學校利用面談進行任何形式的學科知識考試或測試,可是,這些學校的面談究竟考什么,要不要參加相應的培訓,有一些家長甚至擔心輕信政府部門的“減負令”會吃虧……正是由于家長沒有明確的信息,因此,家長群就成為了獲取信息的“地下”通道,但這些信息五花八門,道聽途說,沒有權威出處,很顯然會令家長無所適從。
可要讓家長不入這樣的群也很難。問題在于,他們從哪里獲得準確的信息?在筆者看來,政府教育部門不能無視家長這種焦慮情緒,更不能脫離現實,一廂情愿地認為各?!靶∩酢泵嬲勀懿粚W生進行學科知識考察,完全倡導素質教育。當一所學校只招300人卻有3000多人報考,而中高考還是用分數錄取學生,學校在招生時就必定會選擇學科成績好的學生,那學校用什么方法評價學生招生?禁止公開的筆試,限定面試內容,至后就可能變為“密考”,這是“小升初”的現實。脫離這一現實來制訂“小升初”政策,只會制造更多亂象。“密考”不僅是廣州“小升初”的問題,也是全國的普遍問題。但這一問題帶有普遍性的時候,就必須反思公共政策的科學性、合理性了。
在各地存在事實上的擇校熱的情況下,用行政手段干預學校的招生方式,需要十分謹慎。政府教育部門可以從規范招生秩序出發,要求民辦學校不得違規提前招生,民辦和公辦同時招生,但是,不宜限定民辦學校的招生考試辦法。應該允許每所學校自主招生,并公開招生辦法,對公開的招生辦法透明執行。這樣一來,還有“小升初”家長群什么事嗎?這會減輕家長的焦慮,而不是增加家長的焦慮。脫離現實制訂招生政策,表面上顯示政府教育部門很重視,但這是不顧及實際效果的,至終并沒有令老百姓受惠。
而要至終治理擇校熱,需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。目前,推進義務教育均衡采取的是公辦不擇校、擇校到民辦的戰略,這一戰略沒有錯,但,少數民辦學校的“小升初”帶動整個地方的擇校熱,是因為公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,以及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有著辦學質量差異,“就近”進不了優質公辦學校的家長,會選擇送孩子進民辦學校。要治理“小升初”擇校熱,僅從學校的招生、學生(家長)的擇校、培訓機構的培訓著手,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這只是在分現有的“蛋糕”,只是規則不同而已,而規則的變化,并不會帶來更強的公平感,反而制造焦慮。只有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,增加對薄弱學校的投入,縮小公辦學校與公辦學校,以及公辦與民辦學校之間的辦學質量差距,做大優質資源“蛋糕”,才能減輕家長的擇校焦慮。
另外,目前的義務教育均衡,也受制于升學考試評價制度。在單一的評價制度之下,教育會變為競技教育,因此,家長都希望獲得更優一點的教育資源,以獲得競爭優勢,這會阻礙義務教育均衡的推進。在調整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同時,應該推進升學考試制度改革,以此促進基礎教育進行多元教育和個性教育。這樣,就是有民辦學校的擇校,也會是對學校的辦學個性、特色進行選擇,而不是像現在,追求的其實是未來的升學,因為在單一的評價體系之下,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辦學模式其實差不多,并無個性和特色的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