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其無私,故能成其私 - 《道德經》第七章 天長地久
老子在其《道德經》第七章中說:天長地久.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.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.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.
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,乃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,所以能夠長久.因此,圣人處處謙虛、退讓,反而能夠贏得愛戴;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,反而身受其益.這不正是因為由于他無私,結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嗎.
關于這段話,后人產生了很多種觀點看法.通說認為,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,說明利他(“退其身”“外其身”)和利已(“身先”、“身存”)是統一的,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已,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,這種謙退無私精神,有它積極的意義.但這種說法十分空洞,充斥著道德說教,很難讓人信服,因為這種解釋沒有說清楚兩者是如何轉化的.當然,說不清楚這種轉化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,但至主要的是老子的學問太高深,很形而上.普通人從生活常理很難理解.往往從倫理、道德、修養上看,把這種宇宙觀看做是為人處世,不像道家的學說,卻儒家化了.
甚至有人從厚黑學角度認為,老子以退為進,很會玩弄政治手段,以獲取自身利益,而且老子這種技巧還影響了后世國人,使中國人都學會玩弄手段,這簡直是貽笑大方.
當然,后人一定要從這里引申各種道德教條,那也是無可厚非的,畢竟現在主流分析都是功利主義的.如果在《道德經》第七章里把公私看做是幾種實體利益的話,那么就違背了老子的根本意思,在老子的哲學里,根本就沒有什么實體利益,沒有明顯的看得著摸得著的利益,有的只是一種運動、不斷整合的整體關系.老子曾經說道:“人生天地之間,乃與天地一體也.天地,自然之物也;人生,亦自然之物;”
在老子看來,每一層關系都是一個整體不可分離的.在第七章中,首先說了天地.本來便是一個整體的大我,無形無相,生而不生,真若永恒似的存在.之所以永恒的存在,“天地無人推而自行”(這里的“人”是指一切實體力量,不僅指人力),沒有自己產生,塑造,終止自己,它只符合“道”的規律,道是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的,天地符合了道,當然是永恒的了.接著,引出下文,“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”,老子說到了社會中人的利益關系,社會也是一個客觀的整體,人只是組成其中的一部分.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則立身處事,去掉自我人為的自私,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擺在至后,把自我人為的身心,看成是外物一樣,不值得過分自私.只要奮不顧身,為義所當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,滿足整個和諧的整體.那么,雖然看來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至后,其實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至好安排,因為自身的存在滿足了整體的需要,當然,作為個體的個人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滿足.
老子曾經對孔子說:“天地無人推而自行,日月無人燃而自明,星辰無人列而自序,禽獸無人造而自生,此乃自然為之也,何勞人為乎?人之所以生、所以無、所以榮、所以辱,皆有自然之理、自然之道也.順自然之理而趨,遵自然之道而行,國則自治,人則自正,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?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,則違人之本性遠矣!”從上述的話中也可以看出,老子是主張“無為”的.“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”前半句說的是人不要有太多的私心去刻意的追求什么東西,要做的是是自己成為整體的一部分,不要因刻意追求脫離了整體,只要滿足自然的規律,不要阻礙整體的協調,運作,自然至后個體的存在會得到各方面的滿足,因為符合了“道”,整體存在了,和諧了,做為個體的人,本性得到了舒展,也就得到了滿足,“故能成其私”.
自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開始,我們就看到天高懸在我們的頭頂,他雖然高高在上,但他并不自高自大;雖然有時候也會發怒,會在我們的頭頂上電閃雷鳴,但他多數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、溫文寬厚。他像極了我們的慈父。地則相反,她甘愿位居人下,胸懷包容萬物,她默默地承受著眾人的踐踏甚至粗暴,她從不輕易顯示自己的威力,她堅韌、勇敢、無畏,就像我們的母親,一直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愛,從不奢求回報。他們是那么地高深莫測,是那么地深奧玄秘,仿佛離我們很遠卻又離我們很近,我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他們,但又無時無刻不生活在他們的身體內,無時無刻不在受他們的影響和制約,但這種影響和制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,上一章我們提過,天地不仁,天地對我們是沒有仁愛和恩惠的,所以對我們也就沒有約束。
在我們所能觀察和理解的范圍內,唯有天地是長生不老的,他們無所謂年輕和年老,他們是永恒的,因而人們常常用“天長地久”來表達自己美好的祝愿。
為什么萬物都有消亡的那一天而獨天地壽命悠遠長久呢?老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,即“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[久]”。如何理解呢?天地之所以能長生不老,至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意識、沒有思想,不知道自己在生,沒有生的概念也就無所謂死了。正因為天地沒有意識,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正處于生存的狀態,當然也就不會有死亡的到來,所以長生不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規律運行的,他們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。
然而,我們人類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理解宇宙萬物,并試圖用自己的智慧改變大道的自然形態,也就是說人類想要成為宇宙萬物的主宰,支配宇宙萬物。我們給宇宙萬物命了名,所以宇宙萬物無不打上了我們人類的主觀印記。老子在第一章中就點明了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我們自私地將宇宙萬物強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命名,就難免會走入理解的誤區,使宇宙萬物失去原本的真意。
圣人知道什么該為什么不必為,他們能摒棄人性的弱點——自私,做到謙虛退讓,與世無爭,反而能在眾人中表現出尊貴,而居于人先。他們遵循大道的發展規律,將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看成自然而然的,不對萬物強加自己的意志,所以就能與大道共生共存。
我們說天像父,地如母,天地生養了我們,他們還會保佑和懲罰我們。為什么這樣說呢?當我們違背自然規律的時候,天地會毫不留情地懲罰我們人類的無知,因為天地是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的,盡管他們遵循自然是無意識的行為,但正是因為遵循了自然的發展規律,所以他們才得以長生不老,這是天道。推而言之,我們人類要想與世長存,就必須遵循天道的根本,心存無私,要經常想著別人,而不唯獨考慮自己,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自己,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。自私自利雖然能得到一時之小利,但會失去許多成就大事的機會,因而是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。
天地之所以長生不死,是因為天地無意識,沒有“生”和“死”的分別概念;圣人的心中沒有“自私”的概念,所以他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“自私”,成就了自己的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