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洗行業(yè)亂象多送洗衣物需留心
省消委會提醒:衣物送洗前切記洗衣單要詳細注明和閱讀
中山商報5月13日訊 水洗以代干洗、洗好的衣服亂扔、貼身衣物混洗……近日,有媒體“踢爆”天天洗衣一洗滌中心的亂象,而我市市民送洗衣物時也有相同遭遇。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:慎重選擇洗衣企業(yè)和門店,謹慎簽訂洗衣合同,衣物驗收提取環(huán)節(jié)要面面俱到。
案例:一件衣洗了半個月,掉色變形被“肢解”
市消委會今年年初接到一例相關投訴,王小姐在東升某干洗店送洗了3件衣服,但歷時半個月還未收回衣服,讓她郁悶不已。“送洗了3件衣服,4天后取回,取回才發(fā)現其中一件衣服被染色了。1月4日我送到店里要求重洗,并叮囑店員衣服貴重,能洗則洗,不能洗就不接單,店員當時承諾能洗。我1月9日打電話問能不能取衣服,店員回答還要3天,1月15日我再次打電話問,店員回答還需要3天才能拿。”正常干洗一般3天就可取衣服,放心不下的王小姐趕到洗衣店,發(fā)現自己的衣服已被漂白、布料嚴重變形,且衣服上腰帶、皮扣等配件均被拆分,再三追問下,老板才送回以上配件。
如此亂象并非個例,“天天洗衣”事件曝光后,網友@用戶5496794692調侃:“洗衣店還是很公平的,貴賤產品洗的方法都一樣。”早年間家里開過干洗店的@雷有凱自曝“家丑”,稱除了幾千元的衣服,只要是能碰水能熨燙的,一律洗衣機招呼,這是這個行業(yè)的潛規(guī)則。
提醒:送洗衣物前謹慎簽訂洗衣合同
為保障消費者的權益,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送洗衣物時,切記要簽訂合同。洗滌后因經營者責任造成衣物出現瑕疵、損壞或丟失等情況,可根據合同約定與店家協(xié)商補救或賠償措施,或尋求當地消委會或工商部門的協(xié)助。去年,省消委會聯合廣東洗染協(xié)會,推出了廣東洗衣行業(yè)合同示范文本,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載體。消費者簽訂合同時,要盡量選擇合同示范文本,同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:
1、洗滌前與店家確認衣物存在問題,根據衣物標簽確認洗滌方式 (水洗、干洗),必要時可在合同中標注,列為補充條款,雙方簽名確認后生效。
2、送洗貴重衣物時,盡量選擇洗滌(議價)服務合同,即經營者和顧客對送洗衣物估價,洗滌費按衣物的估價不低于10%、不高于20%收取。洗滌后衣物出現不能修復或丟失等情況,至高可按估價額全額賠償。
3、仔細了解店家的衣物損賠承諾,對不清楚的地方要求商家作出解釋,條件允許的話應錄音,確保一旦產生糾紛有充足的證據。
4、保存好店家的宣傳單張、信譽卡、取衣單據及法據等,一旦發(fā)生糾紛,可憑上述憑證維權。通用咨詢熱線:4008856638 QQ:2853769177(通用索取干洗店投資案)。
推薦:http://www.ydjscz.com/jishu/80.html
更多閱讀:開干洗店要培訓嗎
上海市寶山區(qū)滬太路4361號
4008856638
2853769177@qq.com